網購行業早期比較精心,做顧客維護,所以這批顧客的滿意度高,回頭率高,但再往下走一味強調規模,服務就顧不上了,顧客成本越來越高,流失率也越來越高。經營者不應該僅僅滿足于把地圈進來,荒在那里,不能僅憑擴展外延來掩蓋自己日常經營中的問題。如今,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商行業除了個別企業外,整體行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,且一虧就是十多年。那么問題出在哪兒?電商又該如何才能盈利?
 
       電商行業存在幾個嚴重悖論:
 
       1.今天不掙錢是為了明天掙更多的錢
       這個觀點只有在一個前提下能夠成立,即今天虧損的部分靠你的規?;a出能夠彌補。打個比方,今天有2%的虧損,那是因為我現在的市場規模還不夠大,采購成本還不夠低,運營成本偏高。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,這2%的差距是可以彌補的?;蛘咄ㄟ^規模化運營能夠降低成本。比如,今天做1個億的銷售需要1000人,明天做5個億的銷售并不需要5000人,可能只需要3000人。如果不是,這種狀態下的資金缺口被放大后你會處于一個更危險的經營困境。
 
       2.規模等于效率
       中國鐵路有沒有規模?有的,但是中國鐵路效率高嗎?拿沃爾瑪來說,沃爾瑪之所以有今天這種效率,不是在成為世界零售老大以后的變化,它的單位銷售成本很低是由于它第一天起成本就控制得比別人好,單位效率就比別人強。
 
       3.流量就是一切
       假設對手今天只有5000個流量,而你今天有5萬個流量,那么在一切其他因素和環節都累死的情況下,流量大確實意味著客流方面的優勢,但如果你沒有好的商品、好的服務、好的購物體驗,你就形成不了更高的購買轉化率,那么流量再大也是一種浪費。
 
       電商正在不斷轉變,從過去片面追求規模,不計成本的擴張,開始轉向注重經營、重視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。在這里我給電商界最大的建議是:盈利才是硬道理。商務公司一定要永遠著眼于能不能實現盈利,或者有什么模式盈利。
 
       怎么留住用戶?
 
       現今電商企業迫切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,用一種理性的眼光來看問題。如果說在市場紅利、用戶紅利十分明顯的年代你沒有能夠實現用戶沉淀的話,那么告別了快速增長的時代后,再做不到這一點你的企業就要亮紅燈了。
 
       電商的一個最大問題,就好比一個大馬力的水泵不斷往漏水的水桶里面灌水。漏水源于大家只關注市場增長、規模、融資速度、買流量這些花錢的KPI,價格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。一味的價格戰,其實潛臺詞就是在和顧客說,你其實可以不到我這里來,只要別人便宜你就到別人那里去吧。
 
       企業發展能不能不斷的提升顧客回頭率,減緩顧客流失的速度,有沒有能力在維護購買用戶這個環節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是企業長遠立足的保障。這個行業一直存在用戶回頭率低的問題,人們往往說是競爭激烈,互聯網忠誠度難以培養等等,卻很少從自身銷售,服務,配送流程,投訴處理各個運營環節是否標準化上找原因。